来源:中考网整理 作者:中考网编辑 2017-10-30 18:00:52
家庭教育遗留的问题,学校教育无法从根本上弥补,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说:“教育从家开始,学校不过是帮一下忙。”
不少父母以为,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失或者遗留的问题,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,会得以弥补和矫正,因此他们常常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不以为意,而对学校教育充满期待。
事实不是这样的。
家庭教育遗留的问题,学校教育无法从根本上弥补,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说:“教育从家开始,学校不过是帮一下忙。”
一个不再咬指甲的小牛
第二天,小牛进入班级。孩子们很快接纳了这个新伙伴,日子过得平静安详。
一周之后,班级的数学老师小杨偶然遇到了小牛的前班主任。对方告知,小牛是出名的捣蛋大王,经常带着一大帮人大闹课堂,专跟老师作对。他转学的时候,老师们夹道欢送,热烈鼓掌,成为一大笑谈。
听到这些,杨老师并不意外,她猜到小牛不是个省事的孩子,要帮助他,需要等待时机。
杨老师发现小牛总是咬指甲,十个手指甲,个个颜色粉红,伤痕累累,有的已经发炎、肿胀。
心理学上说,这样的孩子,通常是过多被批评指责,或缺少陪伴,没有安全感,或缺乏督促监管,坏习惯难改。
帮助孩子矫正坏习惯,一是要陪伴,二是从正面积极引导,而不是反面强化它的坏处。比如一节课没咬手就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。
于是杨老师和小牛做了协定:“半个月不咬手,我请你吃肉;你要再咬手,你请我吃肉。”
半个月后,小牛把指甲剪得干干净净给杨老师看,这是从他5岁到15岁的十年间第一次剪手指甲。
但小牛谢绝了老师请吃肉。
他说:“老师,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讨论过这件事,我们都认为,咬手指甲是我5岁就有的坏习惯,从来没有人敦促我改。我转学到咱们班才不到一个月,你都帮我改掉了,我应该请你吃肉才对!”——这个曾经想方设法抵触老师的孩子,不仅改掉了坏毛病,还懂得感恩。
人见人爱的“暖男”小牛
有一天小牛对杨老师说:“老师,你发现没有?专注学习,独立思考或乐于助人的时候,我特别帅!因为你说过,这些时候我都目光炯炯,你还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,从内心外化出来的帅才是真的帅!”
杨老师感到很温暖,因为自己说过的话,小牛都记在心里。
清明节放假,杨老师辗转千里回老家为母亲扫墓。回来时,父亲指着桌子上的两大袋面包说:“这是你学生送来的。两个男孩,我问名字他们不说,其中一个穿着鲜红的运动衣,胸前有‘中国’两个大字。”——是小牛。
于是杨老师问小牛为什么送面包给她。
小牛却说:“不是给你的,是给你家爷爷的。你走了,没人做饭给他吃,我俩就凑钱买了六样口味的面包,一顿吃一种口味,吃两天你就回来啦。”
……
“亲其师,信其道。”小牛的学习成绩也随之不断进步,并以优异的成绩、平和的心态、开朗的性格毕业。杨老师把小牛作为自己的教学成果,在很多场合与人分享。小牛暴躁的父亲,也对杨老师和任课教师们感激不尽,早忘记了之前的摩擦。
结果似乎皆大欢喜。
把我的一生交给孩子是最好的幸福
杨老师在教学一线30年,担任班主任25年,不仅与这本书的案例中的人物有接触,而且有过深度交流,与他们共同成长。杨老师希望通过这本书,以学校教育连接家庭教育,以家庭教育完善学校教育,二者既有融通也有碰撞,既有和谐也有锋芒。
《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》中的内容来源大致有三条渠道:一部分取材于她的教学经历,一部分取材于她的育女经历,还有一部分杂糅各种受访对象受教育、教育人的经历或者心灵感悟。力争寻找教育的共性与个性,力争不辜负每一个拿到这本书的家长、教师和孩子。让大家打开这本书,都有值得阅读和思考之处。
正如杨卫平老师在书中为自己写道:“把我的一生交给孩子,是最好的幸福。”
令家教君意外的是,杨老师选择了一个失败的案例作为整本书的开篇头文。她用小标题写道“我最终没能帮到他”,一个老师的遗憾和惋惜跃于纸上,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写下这个故事时,杨卫平在主人公小牛同学身上寄托的希望和最终叹息的收场。或许作者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醒父母,家庭教育有多重要。
班里转来个红发“小混混”
八年级开学第一天,杨老师见到了这样一个转学生小牛:胸前斜挎着空瘪的书包,染过的暗红色头发盖住半个脸,斜着肩膀曲着腿站着,全身还轻微的摇晃——分明是一个小混混!
于是杨老师对小牛和陪同前来妈妈说:“回去把头发理一理,颜色也恢复黑色。还有,孩子,你得有一个像样的站姿,下午再来好不好?”
母子离去后,小牛爸爸气势汹汹地打来电话:“你会不会当老师啊?我儿子有什么不好,你告诉我,我在家里摆平他!你不能不让他上学吧!”小牛爸爸纠缠了好久,在电话里声嘶力竭……
下午,小牛在父母的陪同下回来,头发剪过也还原了黑色,但还是长,于是要求他再剪。小牛爸爸暴跳如雷:“你这么为难我们,当心我到教育局告你!”
小牛妈妈试图用眼神阻止丈夫,但根本无效。
杨老师没有退步,以她的经验,帮助一个孩子要先从改变形象开始,绝没有错。
我最终没能帮到他
小牛上了高中,还经常回来看老师们。在杨老师眼中,他还是那么体贴、可爱。
可是半年之后的寒假,小牛和小伙伴一起回学校的时候,小伙伴说:“老师,他又开始咬指甲了!”
小牛说:“现在的老师同学,不像你们一样懂我,他们不管我……”
其实,他所说的“管”,就是一种集体的安全感。所谓“没有人管他”就是觉得不被爱。他原先是为一个集体,一群爱他的老师同学而改变自己,当这个集体解散,他就回到最初的状态了。
一个靠别人“管”的孩子,是缺乏意志力的。而意志力的培养训练,越早越好。习惯的养成很复杂,坚持、奖赏、监管、时机等都是影响因素。孩子念初中以后,也有意志力磨练成功的,但极少。
从这个角度说,孩子小时候,父母责任重大。习惯的养成,仅靠学校是不行的,因为教师有几十个甚至一百多个学生,他不可能帮每个个体建立最恰当的成长习惯。一个教师培养的习惯,可能到别的教师那里,又不奏效了。总之,孩子的成长,最强有力的依靠,是父母。
小牛爸爸脾气暴躁,孩子从小在家里就被他训斥,不知不觉也像他一样暴脾气。以暴躁来抵抗暴躁,是人的本能。
果然,不久,小牛和同学发生矛盾,大打出手,后果很严重,校方很生气,他被劝退。
换到另一所学校,只念了不到一个月,小牛又和班主任发生激烈的争吵。他总觉得老师偏心,找他茬儿,于是,他逃课一周。
小牛说那些老师都不理解他。
杨老师心里很难过。之前在班级里,小牛对大家那么好,是因为大家爱他,他回报大家,而不是因为他懂得了如何与人和谐相处。
杨老师最终没能帮到他。
请给你的孩子安全感
孩子内心的安全感,大部分应该由家庭和父母来给予。在学校,他则要受不同教师的不同教育,教师们的学识、眼界、胸怀、性格与教育方法,也是不尽相同的。中小学他要受12年的学校教育,学校和班主任最少要换4个,任课老师换得更勤了。这些人的想法和做法,不可能是个完整统一的链条。哪个老师对他口味了,他就在那个时段成长好一点;不对口味了,他的弱点就成了盲点。
卢梭曾经说过:“如果几种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相互冲突,那么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,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。”
所以,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,学校教育无法纠正和弥补。
该父母承担的责任,父母只能担着。这样,孩子才不至于在学校生活中左右冲突。
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、两条相同的河流,更没有完全一样的孩子。书中所写,可能有你孩子的影子,但并不是你孩子的全部。如果你从一个案例,看到更多的孩子,得打更多的思考,找到教育的规律,那么无论对于身为父母的你、对于孩子甚至对于作者而言,都是最大的幸运!
2018年苏州各区中考分数线 | ||||
市区 | 新区 | 园区 | 吴中区 | 相城区 |
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,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!>>点击查看